刑事论文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预防(下)

浏览量:时间:2017-03-15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预防(下)

(供稿:吴晓凡)

摘要:当今社会,各种传统价值观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冲击着、潜移默化的腐蚀,贪图享乐、哥们义气、亡命称霸的英雄观为许多青少年所信奉;更严重的是,很多这样的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这些缺乏理性分析能力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日益增长。未成年犯罪不仅是未成年个体因素造成的,其和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都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运用本学期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对未成年犯罪心理从个体、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求控制、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的有效之举。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形成;社会环境;个体心理

 

从未成年人生活环境角度

从未成年的生活环境看,首先是家庭方面:家庭作为未成年人人生的起点,也是日常生活最根本的场所,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充满了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家庭中,父母恰恰给未成年人提供了反面教材,导致他们形成了粗暴、好斗的性格;同时也放大了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也放大了导致父母和子女间的感情破裂的可能性,从而使尚处未成年的他们逐渐向社会靠拢,又由于缺乏基本的辨别力,容易被社会不良因素所同化。而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或者二者中其一因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对未成年人缺少管教或者放任自流;亦或是由于感情交流的失衡,使未成年人产生各种不良性格,然而他们缺少应有的关怀与家庭的温暖,只好向外界社会寻求帮助,从而又给了社会外界中诸多的不良因素可乘之机。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在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阶段,学校教育有着深刻的责任所在。学校作为未成年人进入社会的向导,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强调学习成绩,对学习差的学生和后进生不重视管理、教育,甚至采取歧视、放任的态度或者以“甩包袱”的方式,致使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进入社会,受到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道路;还有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某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淡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学校法制教育落后,并且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普遍的一个问题是:在大部分的初中高中学校中,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慢慢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

再者,从我们生活的大环境背景文化出发: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另外,沉溺于上网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但是长期上网不可避免的需要各种生活资金或者资源,在自己没有能力的前提下,很多青少年突破防线侵犯他人利益,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很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如果缺乏有力的正确舆论导向,很容易造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美丑不分,取舍不当。

在最后,我认为,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更应注重其心理预防。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做起,只有培养和提高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抵御外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1、针对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的心理特点,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道德认识法制观念淡薄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的自觉性,这不仅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项工作,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治本的举措。

2、根据未成年人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良好情感培养。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情绪易于激动、容易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因此,家庭和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人际间的亲情度和个人调控情绪的能力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为了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三者积极的整合作用,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教育网络。未成年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能力,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理智和情感都能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让违法犯罪行为消失在萌芽状态。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上一篇:二审对受贿罪改判并适用罚金刑是否违背上诉不加刑原则

下一篇:取保候审期间“脱保”后投案能否认定自首问题探析

该内容非常好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