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律师教你如何三招识破电信网络诈骗
浏览量:时间:2017-02-27
整理者:夏炀,安徽金亚太(长丰)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浙江工商大学法律硕士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经济生活中获得财富;在这个时代,同时还有一群人在盯着人们各种心理漏洞骗取他人的财富,让他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随着互联网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骗子们实施诈骗的成本越来越低,手段也推陈出新,让人们防不胜防。正所谓,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看过那么多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新闻后,不禁让人感叹:城市套路深,我要会农村,农村路也滑,人心更复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办案经历,梳理目前比较高发的九大类诈骗类型,但是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防骗方法无法一一介绍,姑且总结出三条预防诈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诈骗手法
(一) 冒充公检法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将来电号码伪装成公检法机关的电话号码,给被害人打电话,谎称被害人涉嫌洗钱、贪污、受贿等犯罪,要求配合调查,然后一步步诱导被害人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二) 谎称中奖、领取补助等借口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谎称中奖或者符合政策可以领取补贴等借口,要求受害人或者提前支付税费、手续费等费用或者直接指导被害人走所谓的“流程”,骗取受害人银行卡信息,从而将被害人财产转移。
(三) 谎称亲人遇到危难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盗取亲人相关身份信息,利用盗取手机、微信、QQ或者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段给被害人打电话,谎称亲人遇到车祸、疾病需要医疗费等借口要求被害人转账。
(四) 冒充金融机构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短信号码修改为银行的号码,谎称受害人所持有的卡片、账号被冻结需要解冻或者谎称信用卡用户可以提高信用额度等借口,要求被害人按照其提供的号码按照提示操作,从而骗取被害人卡号、密码等信息,再将被害人账户内的资金转移。
(五) 冒充领导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被害人领导,以提拔、借钱、推销书籍等为由,要求被害人按照其指示将公司账户中的资金转移或者以领导身份向被害人借钱实施诈骗。
(六) 冒充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诈骗
诈骗人员不仅仅会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银行工作人员,有时也会冒充社保部门、医院、票务公司、淘宝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被害人的账户有问题、可办理退税、退换货需要收取手续为由进行诈骗。
(七) 金融交易类诈骗
该类型诈骗行为近两年出于高发态势。诈骗分子以理财、证券类公司名义通过打电话或者微信、QQ等手段与被害人取得联系,以高额利息回报为诱饵引诱被害人购买“理财产品”或者编造各种虚假身份骗取被害人信任后诱骗被害人在其搭建的平台进行“原油”、“沥青”、“白银”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并与被害人进行对赌,从而骗取被害人资金。
(八) 利用二维码、链接等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以二维码、链接为载体植入木马病毒,并将二维码、链接编入信息中进行群发或者以各种借口要求被害人扫描二维码,一旦被害人点击链接或者识别二维码,手机就可能感染病毒,造成个人信息、支付宝信息、甚至银行账户信息泄漏,犯罪分子再使用获取的信息将被告人资金转移。最近在各大城市还出现了新的诈骗方式,但根本还是通过二维码实现。犯罪分子制作假罚单,并在罚单上印刷二维码,欺骗车主扫码缴纳罚款。
(九) 谎称提供一些不法服务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发布信息谎称可以提供复制电话卡、信用卡套现、色情服务等违法服务,待受害人与之联系后,称需先付款才能提供服务,受害人将钱打到指定账户后发现被骗。
防骗方法
一、 注重调查核实
以上类诈骗手段并非都是天衣无缝无法识别。无论如何遇事莫慌张,一定要进行调查核实后再做决定。
(一) 拨打电话要谨慎
遇到诈骗分子谎称亲人遇到危难情形不要慌张,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核实。同样遇到银行或者其他单位人员来电告知账户出现问题、可以提高信用卡额度或者有补助可以领取,先不要盲目相信。现在的诈骗分子一般都不会用一个电话来忽悠你,当你提出疑问,让你联系另外一个号码咨询,再由下一个人来继续忽悠你。千万不要直接拨打犯罪分子提供的号码,而是要通过网络或者114查询相关单位的电话号码,而银行的号码你的银行卡上都会注明。但是不要以为号码与诈骗分子提供的一致就直接回拨或者点击短信中提供的号码,因为如此一来,电话还是打到了诈骗分子事先准备好的电话上了。这时候最好手动输入查询到的号码进行核实。而冒充银行累的诈骗,直接拨打银行卡上的客服进行核实,必要时最好还是到银行柜台去核实。
(二) 保护好自己的账号密码
使用过电话银行或者拨打过银行客服电话的人都知道,银行工作人员是不会在电话中要求你报出银行卡号以及密码的,都是通过手机键盘输入的,如果遇到“工作人员”要你报出账号、密码,那么十有八九你遇到的是诈骗了。但是不要以为直接输入的都不是诈骗,犯罪分子可能通过电信发送号码给你,如果你直接拨打,那么很有可能接入了您一个骗子的电话中,你通过手机键盘输入的号码在骗子那边可能就实时显示出来了。因此,关于银行类的电话,一定要自己手动拨打银行卡上的客服电话进行核实,除此之外,不要在任何电话中透露您的账号和密码。
(三)关于冒充公检法人员的诈骗
公检法系统作为国家的司法执行机关,因许多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普通人平时生活并不经常接触。大部分人在接到这些部门的电话被告知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时都会慌了神,为了避免受到刑事处罚往往会做出丧失理性的行为,而骗子正式利用到人们的这种心理。笔者作为一名刑事律师,可以告诉你,刑事案件的询问还是讯问都绝对不可能在电话中进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现场询问或者在你的单位、住所进行询问,必要的时候需要本人前往办案机关的工作地点进行,作为案件的证据都需要书面签字。如果你的账号真的可能跟某起犯罪有关系,需要对你的账户进行调查,侦查机关在立案后也是可以直接要求银行协助调查的,绝对不需要你去配合将资金转入什么所谓的“安全账户”。遇到类似情况,如果自己拿不定注意,建议还是咨询专业刑事律师,将情况告诉律师后基本就可以鉴别出到底是不是诈骗了。
二、 不明链接莫乱点
随着智能手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实现资金的转移,因此很多诈骗分子开始打上了手机的注意。前文的诈骗类型已经说过,很多诈骗分子不需要花费多少的口舌来骗取你的信任,只需要将木马病毒植入你的手机就可以轻松转移你的财产了。因此,在收到很多信息中的不明的链接不要轻易去点击,哪怕是银行、移动公司号码发来的链接也不要轻易去点击,因为犯罪分子同样可以利用改号软件将号码改成银行或者移动公司的号码。而出门在外也不要随意的相信所谓的扫码送好礼的活动,很有可能二维码所指向的内容中存在病毒。
三、 莫要贪图便宜
很多犯罪分子利用人们喜欢贪便宜的心理进行诈骗,例如谎称中奖、可以领取补助、可以办理退税、扫码享受折扣等内容,骗取被害人财务。还有写犯罪分子会制作钓鱼网站,其显示的内容根据你之前的搜索记录进行推送,往往价格也比正规网站的价格要便宜很多,而一旦你相信并下单购买,就会发现原来这是个骗局。网上购物也好还是购票也好,还是尽量选择知名度高的正规网站购买。因此,要想预防诈骗,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天上不会掉馅饼,莫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让诈骗分子的诡计得逞。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