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之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浏览量:时间:2016-08-30
徐玉玉之死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作者:姚进,金亚太律师机构专职律师 ,金亚太青年律师刑辩特训营营长
就在某宝离婚的新闻越炒越冷都快炒成隔夜饭的时候,出了一个因为诈骗而离世的徐玉玉事件,媒体们的热情都被调动了起来:一是愤怒,纷纷谴责骗子的罪行(包括把徐个人信息泄露的罪行);二是遗憾,强调突出了被害人缺乏防范意识;三是悲伤,不遗余力对徐玉玉的死表达了惋惜之情顺便再次严厉谴责了该死的骗子;四是支招,祭出各种防骗方法的大招。
徐的死是一个悲剧,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媒体谴责对个案侦破有所帮助,但是媒体对该案高度关注以后,公安机关迅速侦破了此案却折射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徐玉玉的死亡才是案件侦破的核心动力,绝大多数类似案件均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所以,警方保持长期和高压的态势对泄露个人信息以及电信诈骗的犯罪行为予以打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指望突击和运动式的执法只能让犯罪分子暂时收敛,风头一过必然卷土重来,是为标本不治。
被害人之所以被骗,你可以说她是因为涉世不深,缺乏防范意识,但是数不清的电信诈骗的被害人里,却又不乏社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甚至还有教师、公务员等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精英阶层,难道这也应当归责于他们涉世不深吗?以我看来,被害人之所以被骗,是因为他们没有丧失对社会以及社会群体的信任,他们的人生履历中几乎没有被骗过的经历,也没有从身边的人中得到过被骗的负面经验,所以当电信诈骗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本能地选择了相信对方,毫无知觉地掉入骗子团伙精心准备的剧情与表演中,直至被骗的倾家荡产。当我们每一个拥有手机电话的人都是电信诈骗团伙的狩猎对象时,绝大部分人会凭着所谓的经验免于被骗的厄运,而一小部分类似于徐玉玉这样的人却难逃成为猎物的噩梦,根源就是他们内心尚存的善念——不轻易放弃对其他人的信任。你能简单的把这种信任等等同于没有社会经验?难道这种善念不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体系构成?难道构建核心主义社会价值观就不需要不轻易放弃对别人的信任了?难道对所有的人都抱有不轻易信任甚至是怀疑的态度就是一种正确的、有社会经验的处世之道?
所以,一些媒体简单和浅显地把被骗归为受害人没有社会经验或者防范意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肤浅表现,说这种报道严重误导社会大众、进而摧毁社会信任体系也毫不为过。最为奇葩的是,一些媒体竟然祭出一些在我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甚至是无法接受的防范措施大招。例如“接到电话,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以及是领导的,一律挂掉”、“170开头的电话一律不接”等。你这是在教人防范吗?你这是赤裸裸的让公检法税务以及领导们今后无法开展日常工作啊!为什么骗子喜欢冒充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正是利用了这些机关以及领导们在社会大众心目中处于较高信任位阶的因素,苦心经营几十年才取得的信任,你倒好,一竿子全给打死了,这是媒体应有的引导方向?
徐玉玉死了,在国内社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按照舆论的说法,她是死于电信诈骗集团伸出的黑手,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花季少女,满怀着考上大学获得奖学金的喜悦心情,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即将步入象牙塔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一个电话却生生砸碎了她之前十八年建立起来对人的信任。然而,即使知道自己被骗了,她也没有倒下;面对亲属朋友的质疑和压力,她仍然没有倒下;但是在寻求警察帮助归来的途中,她倒下了,死了。徐玉玉不是死于骗子精心构建的骗局,她是死于绝望、死于十八岁以前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教会给她的所有关于社会的知识的轰然崩塌!求助无望成了压垮她年轻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死,只比徐玉玉大一岁的嫌疑人熊超固然有责(如果被确定有罪),但是官方十数年来面对电信诈骗的治理无方、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也同样难辞其咎。但愿徐玉玉之死能唤起更多的深思和法治进步,而不仅仅是激起新闻界一片涟漪的一颗石子。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