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何时能够披上面纱
浏览量:时间:2021-10-31
个人信息何时能够披上面纱
蔡鹏律师
使用过滴滴车辆服务的人都知道,在服务结束之后会有一项乘客与司机“互评”功能,该项设计初衷是为了强调社交以及形成信用评价体系,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有些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已被该项功能打上了“标签”,例如此前滴滴顺风车程序未被取消之时,滴滴司机在接单前是可以看到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司机对该乘客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其中可能有些相当露骨、低俗,一旦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看到,此时乘客可能就会存在人身安全隐患。虽然滴滴顺风车 业务公布过整改措施:下线顺风车服务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要求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并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措施,同时对于一些敏感性话题也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探讨,但实践中以上举措是否在能够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能更大限度的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根据新闻报道,此前有的案件案发之后犯罪嫌疑人的滴滴注册信息被出行软件运营公司公布、同时其QQ账号信息、支付宝账号信息等均被网友扒出,公民有配合警方办案的价值导向本身并没有问题,因此信息保存方应当将信息提供给警方,而不是向全体社会公布;同样,对于公众而言,通过公开渠道搜索到犯罪嫌疑人信息可能并不违法,但是如果借助特殊渠道,泄露原本不公开的私密信息并公开他人照片,这可能就会明显过界了。
从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加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到2017年两高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刑法对于此类犯罪的规制不可谓不严密,但即使是在如此严密法网的情形之下我们的个人信息还会时常遭到泄露,这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所以在此我们希望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每一个社会主体对这一问题都能真正予以重视,并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保护好自己的和他人的信息以及隐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