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刑讯的冤案是如何形成的?
浏览量:时间:2015-10-13
没有刑讯的冤案是如何形成的?
我曾经问过一位同龄的非法律人:“讲到冤案,你的脑海呈现的是怎样的审讯画面?”。他几乎不假思索,就描绘出一副令人发怵的画面:在昏暗的监室里,面目狰狞的审讯人员手拿木棍,对着奄奄一息的囚犯使劲捶打,审讯人员凶残的咆哮声和囚犯悲惨的求饶声此起彼伏,交错回荡在阴森的囚室里。
我先是惊叹他导演般的想象力,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幅凄惨的审讯画面。然而,惊叹之余,我也陷入沉思。他的这一回答或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对冤案的一般认识:冤案出在棒槌下。
或许是受影视剧,以及现实中曝光的冤案的影响,冤案总是与惨无人道的刑讯捆绑在一起。一般人朴素地认为冤案发生的罪魁祸首是刑讯,并深信如能杜绝刑讯,就告别了冤案。如果你告诉他们,无辜的人在没有遭受刑讯的情况下也会承认自己犯罪。他们一定会紧皱眉头,表示深深的怀疑。如果你再进一步告诉他,这个无辜的人还讲述了栩栩如生的案情。他一定会使劲摇头,直说不可能。人们总是直觉地认为,一个理智的人,在没有受到物理强制的威逼下,是不可能“傻到”承认自己没有作过的罪行。毕竟,认罪意味着要剥夺自由,甚至是生命。
其实,部分法律人也未能与“冤案只出在棒槌下”的观念绝缘。得知被告人并没有遭受刑讯后,不少检察官或法官会轻蔑的一句:“没有的事,你怎会承认?!”。被告人解释受到心理强制时,他们会告诉你,这是狡猾的被告人惯用的伎俩,目的在借审讯瑕疵来翻供,不要被骗了。他们往往还会拿出杀手锏——被告人的供词,上面载有详尽的案情,对你说:“瞧,没有的事,他怎么会讲得这么清楚?!”
没有刑讯的情况下,没有做过的事,无辜的人为何会承认?并又对案情作了亲历者般的描述?这确实是令人疑惑的审讯之谜。审讯室里到底里发生了什么?审讯人员对嫌疑人作了什么?无辜的人认罪的心理何在?案情又是如何出自无辜者口中?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好奇,那么笔者邀请你登上一场“审讯之旅”。笔者将结合日本法律心理学家浜田寿美男的《自白的心理学》、美国刑事司法专家理查德.A.利奥的《警察审讯与美国刑事司法》中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的律师办案经历,藉此去推开审讯室的门……
“罪犯就是你!”:审讯的磁场
要理解案件毫不相关的无辜者为何声称“我是犯人”,必须有一种“涡中的视野”。即必须从嫌疑人,而非旁人的视野去审视审讯的世界。
想象一下,你突然被从你的日常关系网中抽离出来,被羁押在孤独场所,那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被突然的中止。你的一举一动,包括睡觉、饮食、穿着、行动都不能自主作出,要等待他人的安排、命令。你的心态一定是孤独、脆弱的。
在那,你还要长期、孤立无援地面对审讯者,他们不会物理暴力你,但他们语气恶劣,喋喋不休。审讯者要你如实交代是否涉嫌某起刑事案件。你的先期反应当然是极力的否认,但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你是清白的,你会尝试着说服审讯员,提出各种自己不可能犯罪的事实及理由。这时你会发现审讯员是“隧道视野”,他们对你提出的合理解释视而不见,却对你可能因为紧张、记忆不清而讲述的断裂、矛盾之处抓住不放。
经过一番无谓的解释后,你会发现你非但无法说服审讯者自己的无辜,而且你一味的解释会让审讯者对你更加怀疑。在他的眼里,你的否认是侥幸心理、不老实的表现,这成了要对你加大审讯的理由。于是你就陷入恶性的循环,你越否认,越解释,审讯人员觉得你越顽劣,越狡猾。你先是紧张,然后焦虑,再是气愤,而后是无力,直至绝望。
这时,审讯员又会呈现出另一张面孔。他开始和你谈心,谈家人、事业及生活,给你香烟,你突然觉得审讯人员也有温柔的一面。他们劝你把事情认下来,会对你从轻处理。你还是很无奈,你的否认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你开始转向审视他们提出的一些说法。因为案情案件发生在过去,你不可能对过去的事情有“摄像机般”的记忆,你会开始自我怀疑,开始动摇内心确认,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忆了。
经过长期的审讯,你会发觉自己置身于“审讯的磁场”之中。“磁场”的方向是虚假自白。你坚持事实,否认犯罪,磁场就会排斥你,给你负面反馈,审讯员会训斥你、辱骂你、驳斥你,让你累觉不爱。相反,你背离事实,放下否认,磁场就会牵引你,施加正面激励,审讯员会鼓励你、怂恿你、安慰你,使你倍感舒适。请你注意,你已经久违这种舒适感!它是一种奢侈品,极具诱惑,是你轻易不能抵抗的。你正在被一步一步地往虚假供述的方向牵引……
来源:智豪刑事辩护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