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缨:最忆潜川周郎顾
浏览量:时间:2016-03-22
最忆潜川周郎顾
作者:张缨 合肥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
(注:经作者同意并授权在王亚林刑事辩护网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生命如同一场旅行,有时候,我们匆匆的脚步会为沿途的一段风景停留,某些原本看似毫不相干的地方,可能因为一种心情、一份记忆、一段缘分,会特别固执地潜伏到心底,再难丢开,就好像随风潜入的夜雨,细密密地将只属于那个地方的牵挂温润地罩过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对我,远在庐江的乡村小镇柯坦,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我的老家庐江,是一个民风淳朴且生活闲淡的地方,柯坦则是距庐城16公里的一个乡镇。最初对于柯坦的记忆,来自一位家在柯坦的中学同窗——他介绍,柯坦原名“柯家坦”,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多溪、多泉、多树、多茶、多桂,是庐江古镇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柯坦位于庐江县城西南,北接汤池、万山,北部是高山丘陵,庐江县最高山峰牛王寨(海拔596米)就座落于此。柯坦南部的地势多平坦,农耕历史悠久,历来是鱼米之乡。据康熙年间编纂的《庐江县志》记载,这里很早以前只是一片泥沙滩,因山水冲击带来泥沙,日积月累沉积形成地势平坦的沙滩,逐渐有人类来此生产生活。到明代,随着区域间人口的迁徙融合,江南有柯姓大族举家迁居来此,筑房营室,开枝散叶,此地遂得名“柯家坦”。到清康熙年间,大批江西旌德、太平等地的移民来此营生,种植烟、茶、竹、麻、油桐、生漆等经济作物,开埠经营,设店交易,很快柯坦就成为庐西南山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商业日渐繁荣。庐江人向来崇文重教,柯坦亦然,所以历代人才辈出。最为出名的是三国时期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的名将周瑜,就出生在柯坦镇城池埂的士族之家,《周氏家谱》对此有据可查。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庐江县民主政府、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为避战火先后迁驻于柯坦。县立庐江中学、私立四维中学师生,也从庐江县城迁到柯坦镇,在龙池山边的甘泉寺内设立临时课堂,坚持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所以说,当时柯坦实际上成为庐江县战时的军事、政治、教育中心。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至今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不过,对于打小在庐城长大的我来说,柯坦终归是别人的梦——直到得知家父早年在此的一段经历后,对柯坦竟多出了一份特别的牵挂。
事情要从1994年说起。那一年,家父离开工作近40年的庐江,回原籍离休安置。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随着家人北迁,我回庐江的次数更少了些——这个给我乡音和乡情的地方,这个给我童年记忆的地方,这个年少时急着要快快挣脱的地方,如同多年前遗落在宣纸上的一点朱红,在似水流年里一天天销蚀了最初的鲜艳。然而我知道,关于庐江的种种好,依旧沉淀在心底最隐蔽的地方,悄无声息地积累着力量。比如去农贸市场,若无意间听到小贩操着一口厚重的庐江话,我会情不自禁用乡音和对方聊上两句,心头没来由地洋溢着暖暖的亲近和欢喜——这,也许就是余光中笔下的那么一抹乡愁吧……
北迁的家人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只是二老的白发愈发多添了些,如同他们对庐江剪不断的牵挂。春节回家陪父亲闲话,说起他当年创作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的旧事。
那是1958年的早春三月,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家父,到柯坦出席全县农村文化扫盲现场会,会后和朋友结伴去往汤池。一路上十里长冲风光旖旎如画,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在巢湖地区广为传唱的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在那个异常重视基层群众文化的年代,这首民歌经层层选拔,最终代表安徽省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汇演,唱到了人民大会堂。
18岁的民歌演唱者之一、同大胡湾姑娘胡惠铃,更是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亲切合影。不久,这首民歌即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79年,又被选为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曲,欢快悠扬的乐曲每天伴着东升的旭日在江淮大地广为传唱。
说实话,对家父的工作经历我以前很少留心,印象中他也很少和子女们提起。第一次听他讲述如何到民间老艺人家采风、如何费心思填词谱曲、如何培训歌手组织汇演……我听得很入迷,感到每一处细节都如同宝石,闪烁着迷人的文化魅力——父辈对传承乡土文化的激情和挖掘、整理、保护的务实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就在那一刻,关于庐江的种种好,一下子托生在“柯坦”这个地名里,鲜活起来,有一种关乎乡情的责任感催促着我,要更多些去了解柯坦,似乎这样就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进入到父辈们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暗下决心要去到柯坦,看看他曾看到的,体验他所感动的。
六月末,一个夏雨时断时续的早晨,约上几个文化界的朋友,我们驱车来到柯坦。
微雨中的柯坦是静美的。
从柯坦镇政府出发,左拐便驶上路面不宽但养护绿化极佳的乡村公路。路两旁生长着树冠茂盛的梧桐和香樟,间或簇拥着小片的竹林和低矮的灌木。车在绿中行,我们如同进入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色隧道,游子回家般的愉悦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荡漾。转过柯坦河,不过三公里车程,我们很快就来到一处不起眼的高坡。
同行的朋友介绍,此岭当地人称“脈祖岭”,海拔不过十几二十米,但这一带丘陵山岗的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合肥的巢湖水系与安庆的菜籽湖水系的分水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庐江及周边地区,成为魏吴蜀三国相互争夺拉锯的战场。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与周瑜率兵自九江进攻庐江,庐江郡太守率部下归顺了曹操,这里就成为曹军的控制区。因为柯坦有山有水有良田,曹操便将大营设在此处,指挥部队加固军防,挑土垒埂,建筑城池,以拒东吴,谋求他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对这一段历史,《庐江县志》有所记载:“大城,在城池乡城池村,城垣基脚断续可见,护城河明显。相传为曹操抗吴时新筑”。只可惜造化弄人,公元208年12月,孙刘联军抗曹,美周郎运筹帷幄,赤壁之战点燃起一把大火,彻底烧毁了曹丞相消灭割据、平定天下的心愿,三国鼎立六十年就此拉开大幕。“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想不到柯坦的前世今生竟如此传奇,和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和无数挥斥方遒的英豪关联在一起,其间是非成败,令人唏嘘。
不知不觉中,微雨又起。
山林间,高岭上,如同天然氧吧,空气中荡漾着草木沁人肺脾的清凉气息,深深吸上一口,好不神清气爽。环顾四下周遭,我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乔木、花花草草,高低错落着,簇拥生长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而远处,龙池山青峰叠翠,逶迤延绵,仿佛一条横亘在天地间的绿色长龙,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我知道,柯坦地界上的山属于大别山余脉,海拔多在500-600米左右,连绵盘亘于庐江、舒城、桐城三县交界处,其间多高山幽谷,终年甘泉,植被繁茂,山间多冲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当地人更是视大山为藏金纳银的聚宝盆,对山山水水保护有加。
站在高岭向北向东望去,青山环绕之中,一亩接着一亩的肥沃良田,连绵成片,阡绿陌黄,稻苗茁壮,好一派乡村风光!
细细想来,从柯坦到汤池,沿途多山,而两山之间多平地,当地人称“冲”,一向是庐江的粮食主产区。在这里,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不吝汗水,劳作耕耘,精工细作,山上种茶,冲地植稻,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劳作创造,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有了今天这般如画的景象,由不得人要感叹柯坦真是一块上天眷顾的宝地。所以,在这块富饶秀美、地灵人杰的土地上,孕育出像《十里长冲好风光》这般洋溢着乡土活力的一首首新民歌,真是最贴切、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样想着,我一下子完全理解了父辈们对庐江的眷恋——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蕴含着自然馈与人类的丰富资源,也倾注了庐江人、柯坦人对故乡深深的爱恋和不竭的建设家园的劳动热情,这股子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生命活力,恐怕就是父辈们视为珍宝的精神家园吧……
离开高岭时,雨渐渐停了。
沿途的树木,经过雨水的沁润,各色的青苍翠绿,颜色愈发的好看,水灵灵的叶片亮得好像有点逼人的眼。而柯坦河,依旧波澜不惊,静静地流淌着,滋润着沿河生长的、郁郁葱葱的泡柳——据说,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种子落地遇水就发芽,特别喜欢抱团生长在河滩上。我也分明看到繁茂的枝叶间,一串串浅黄淡绿的小花开得正热闹,新生命的种子正孕育着,蓄势待发。
远远地,隐约传来姑娘们的歌声:“十里长冲十里长,麦苗绿来菜花黄,青棵嫩茶满山岗。高山低山万宝山,松竹林子花果香,一片翠绿不见天。桃红柳绿遍山岗,摘茶忙来又采桑,姑娘花衣飘云上……”
你好!柯坦;
你好,庐江!
——我默默在心中祝福着,祈望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